【世界聚看点】甘肃这里曾经商业繁盛,清代前期号称“小北京”
发布时间:2023-02-02 08:50:02 来源:凤凰网甘肃

原标题:【奔流文化·寻陇】通渭马营丨曾经商业繁盛,清代前期号称“小北京”


(相关资料图)

由北向南寻迹甘肃的古镇文化(3)

甘肃通渭县马营镇位于定西、通渭、陇西三县交界处,背连华家岭,与会宁县毗邻,四面环山,南临牛谷河,西靠蟾牟山,平均海拔2121米。它历史悠久,商业繁盛,清代前期被称为甘肃四大名镇之一,时有“小北京”之誉。

▲马营镇的梯田

(一)

在310国道通渭段,公路边蓝色的标志牌上可以看到一个地名——马营镇。

于马营峡隧道西段出口处停了下来,看到隧道所在的山顶上,赫然矗立着一座城廓清晰的古堡。它既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固;又有雄浑挺拔,气度不凡之势。古堡名叫“华川堡”,按《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它修筑于北宋哲宗元祐七年(1092年)。

▲远眺山顶的华川关堡

此“华川”,与记者寻访的“马营”之间会有什么联系吗?

公路西向右侧的山下是一道怪石嶙峋、幽深曲折的峡谷,峡名锦屏峡,峡中出产花岗岩,昔年的丝绸之路就穿越这里。峡谷中有潺缓的河水流过,河叫牛谷河(古名华川水)。

在锦屏峡口,一组精巧玲珑、砖木结构的古建筑依牛谷河而建。当地人称其为“菩萨楼”,它的主龛、献殿、过殿依次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布局十分得当。主殿基为砖石砌成,中部的门洞可通车马,站在门洞下缓步而行,颇有西风古道、断月空弦的商旅意味。

马营在明代以前名为“大华川”。

就是因境内有华川水(今名牛谷河)而得名。通渭的地方志有相关记载:元大德年间,肃王府在今甘肃境内设有三个苑马寺,马营即当时的东苑马寺。明代改为安定苑,后升为安定监,隶属静宁州。清康熙十四年(1675年),又改为马营监,马营即由此得名。(二)

唐宋以来,“大华川”一直是牧养军马、茶马互市的基地之一。

明代,牧苑按照面积广狭可分为上、中、下三等,上苑牧马万匹,中苑七千匹,下苑四千匹。弘治年间十五年,内阁大臣杨一清以左副都御史督理马政,他巡视安定苑后有这样的评价“草场宽阔,水泉便利,地宜畜牧、堪为上苑”。

在那些开疆拓土“武功最盛”的朝代,马绝对是男儿光荣与梦想的象征。

据相关记载显示,安定监城修筑于明永乐四年(1406年),后经多次修葺。安定监城由监城及东西两郭三城组成,墙体为黄土夯筑,城门由青条石卷拱,气势极为雄伟壮观,现在马营镇政府围墙和居民院落边两段仅存的城墙,仍可推测出安定监(马营监)城大致的风貌。

▲散渡河上游段

(三)

随着岁月变迁,牧苑那种万马奔腾、纵声长嘶的壮烈图景早已不见,但商业的兴盛却使得马营的街道一天天喧嚣起来。

明崇祯六年立于今定西县牛营的《令旨肃府蟾母山》碑文记载“监山高水寒……故物产尤啬……然货颇多。每双日集,三城轮值,四方辐辏,牲畜油褐之利尤 。民多流户,俗训良,士愿谨。” 所谓流户大多来自山西、陕西、河南等地,他们有的往返于晋陕甘川进行贸易,有的定居下来从事商业活动。

山陕客商为了“客似土者常得欢会”,在明代晚期或是清初,在马营监西关修建了”山陕会馆”。据《续修马营监山陕会馆碑》记载,会馆“巍巍”“起抱厦于前殿,两翼于东西,左钟右鼓,并造二楼”,还建有戏楼。在1949年,溃败的国民党军队为阻止解放军西进,将装有军粮等物品的山陕会馆纵火焚烧,使这座数百年的古建筑毁于一炬。

当时马营监“商旅辐辏”、“海市云集”,有各类商号近150家,诸如“长顺西”“隆顺益”“德丰合”“君顺茂”等等俱为一时之选。从一个方面映衬出当年马营监商业繁盛、客商之众。

民国时期由于军阀混战、连年匪患及自然灾害频繁,马营的商业每况愈下,这座曾经喧嚣的陇右名镇终于沉寂下来。

新中国成立后,马营镇除了城墙陈迹外已经没有多少古意了,但勤劳的马营人通过愚公移山般的造田工程,克服重重困难,经过不懈努力,修成梯田近百万亩,将昔日光秃秃的山岭变成了一个山川秀美的“梯田王国”。

在这里望山山翠,看地地平,层层梯田如雕如塑,如诗如画。这里历经千年孕育的广阔深厚的人文民俗文化也沉淀出韵味十足的美。

马营籍华人学者杨子恒当选为2006年度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他是第一位获此殊荣的华人。这里有小曲、剪纸、石雕、脊兽、秧歌、高台、皮影戏等,以“马营小曲”为代表的“通渭小曲戏”在2011年被列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行走在这片大地上,人文民俗文化亘古不息的历史气息倍感浓重。

文丨奔流新闻记者 刘小雷(奔流新闻)

标签: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