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报资讯】【海南岛国际电影节】中国电影如何“走出去”?论坛嘉宾集体“跑题”:先活下去
发布时间:2022-12-23 11:20:58 来源:

“先要对得起中国观众,把中国观众请回电影院,先别谈国际视野了。”


(资料图)

12月20日,第四届海南岛国际电影节论坛现场, 新丽传媒集团高级副总裁李宁直言。本次论坛主题为“立足国际视野讲好中国故事”。在这样的场合“别谈国际视野”,李宁的发言略显“叛逆”。

中国电影“走出去”并非新鲜话题,过往讨论集中在类型化、寻找文化共鸣、通过合拍片打开国际市场等话题上。不过,站在2022年末再谈中国电影出海,上述方法论退居其次。先把中国故事讲好、让中国观众重回电影院,成为与谈嘉宾们的核心呼吁。

编剧张家鲁、制片人张宇也对李宁的观点表示认同:“当下讲立足国际视野的话题有点大,我们得先想办法活下去,让市场有片子”、“现在我们的首要目标是活下去,不管是在创作端、制作端、发行端、院线端,最重要的是活下去。”。

截至发稿,2022年全年票房不足300亿,比2019年缩水了一半以上,和2021年的470亿也相距甚远。而本土电影回收渠道方式单一,成本回收挑战大。票房较历史最高值腰斩,为电影从业者带来极大压力。

张宇从创作和融资两方面讲述了2022年做电影之艰难。他的制片项目在6月遭遇疫情,拍摄推迟至11月,又赶上疫情反复,许多剧组工作人员感染新冠,进度再次被迫延迟。他还表示,如果对商业类型化电影的制作水准保持一定要求,拍电影成本依然很高,“做一个项目开发花几百万很难”。他也呼吁,希望有好的制度能帮助创新性项目从资金层面展开。

将中国观众带回电影院,并不与立足国际视野相矛盾。几位与谈嘉宾共同指出,国内市场复苏是中国电影立足国际视野的第一步。

从历史视角来看,中国电影成功“走出去”的时期,都是该类型电影的顶峰时期。浙江传媒学院教授韩忠梳理了中国电影的三个国际化时期:第一阶段是早期动画片,包括《大闹天宫》《哪吒闹海》等具强烈民族性的电影走向国际;第二阶段是香港电影的辉煌时期;第三阶段是第五代导演的崛起,为世界带去富有哲思的作者电影。

“三个阶段风格并不统一,是在各自的辉煌时刻各有特点。”韩忠总结。编剧张家鲁补充:“(当时)香港电影也是自己先活下去、把自己壮大后才让国际听到我们的声音、看到我们想要表达的故事。”

“中国电影现在需要中国视野,先做好中国的电影。想办法让中国观众回到影院,整个的电影产业链才能复苏,”李宁表示,“电影企业活下去是第一位。不遗余力讲好中国故事,强化类型片打造。等中国观众接受了好的中国电影,我们才能走向世界。”

谈及立足国际视野,导演章明感叹:“这几年中国跟外界的隔绝相当严重。”从数据和现实情况出发,章明觉得中国电影在海外的影响力不容乐观。他观察到,近年走向海外观众的中国电影并非大公司出品的主流商业电影,更多是独立制作的小成本艺术片。“他们更愿意在艺术性、独立性上保持自己的原创精神,更秉持人类共同价值,能够得到普遍认同。”

北京电视艺术中心有限公司总经理、制片人张逸松则提到,并不是所有电影都适合一味追捧国际化。比如《功夫瑜伽》这类强戏剧性电影更重视国内市场,而王家卫执导的《繁花》在制作之初就得到了海外片商的关注,天然更适合国际市场。

电影走出国门,并不代表中国电影已经得到了海外观众的认同。张逸松曾到海外参加部分影展活动,发现到场者90%是华人华侨。在他眼中上述电影没有“走出去”,而是“出去走”。

张逸松认为,国际化视野应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国际化视野是我们要看到世界变成了什么样,而不是为了让中国电影到国外去。现在很多情况下我们谈到中国电影国际化时,我们想的是如何达成这个目的。”

真正的国际化视野应当服务于创作本身。张逸松认为,通过国际化视野,电影人更应看到新技术、新方案和大家关注的话题。同时我们也知道自己哪里缺、如何补足自己。也要知道哪些影片能在国内市场有一定困难时,通过海外市场给予帮助。

(文章来源:界面新闻)

上一篇:

下一篇: